AI來勢兇猛,寒武紀股市神話正在上演
寒武紀坐穩(wěn)“AI芯片第一股”。
1、寒武紀股價突破600元大關,市值超2500億元
AI市場正火熱。
繼美股AI芯片巨頭博通總市值突破萬億大關后,被不少投資者視為“AI芯片第一股”的寒武紀也緊跟其后,市值飛漲,迎來新一輪發(fā)展高潮。
12月18日,寒武紀股價一路攀升,漲超7%,盤中股價首次突破600元大關,創(chuàng)下上市以來的新高。截至18日收盤,公司股價收于617.55元/股,漲幅8.34%,總市值約2578億元。
到19日11時,寒武紀股價也依然維持在600元以上。
圖源:百度股市通
截至今年12月18日,寒武紀總市值在A股5378家公司中排名第39名,超過了海爾智家(28.650, 0.27, 0.95%)、格力電器(43.810, 0.36, 0.83%)、平安銀行(11.610, -0.04, -0.34%)等知名企業(yè)。
短短兩年時間,寒武紀的股價就從2023年初最低點僅54.14元/股,上漲到如今每股超600元,區(qū)間漲幅高達到驚人的1040.44%,成為同期A股唯一的10倍芯片股。
另外,從K線圖也可以看出,今年9月24日左右,寒武紀的股價就開始呈現(xiàn)迅猛上升態(tài)勢,從212.62元/股幾乎一路上揚到12月18日的617.55元/股,兩個月時間區(qū)間漲幅達190.46%,近2倍。
寒武紀股價上漲速度之快,令不少股民和網友震驚和意外。
寒武紀,全稱中科寒武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,屬于“中科系”潛力股,主營業(yè)務是應用于各類云服務器、邊緣計算設備、終端設備中人工智能核心芯片的研發(fā)、設計和銷售。
寒武紀提供云邊端一體、軟硬件協(xié)同、訓練推理融合、具備統(tǒng)一生態(tài)的系列化智能芯片產品和平臺化基礎系統(tǒng)軟件。其產品廣泛應用于服務器廠商和產業(yè)公司,面向互聯(lián)網、金融、交通、能源、電力和制造等領域的復雜 AI 應用場景提供充裕算力,推動人工智能賦能產業(yè)升級。
圖源:寒武紀官網
官網顯示,寒武紀成立于2016年,專注于人工智能芯片產品的研發(fā)與技術創(chuàng)新,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領域的核心處理器芯片,讓機器更好地理解和服務人類。目前公司的最大股東、實際控股人及法人代表為陳天石,第二大股東為北京中科算源資產管理有限公司。
2020年7月,寒武紀在科技版上市,股票發(fā)行價為64.39元/股。憑借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以及對市場需求的精確把握,寒武紀又被稱為“AI芯片第一股”。
2024年胡潤百富榜中,陳天石就憑借320億元身價排行第140位,榮登南昌首富。
如今,股價暴漲,寒武紀的第一股地位越發(fā)穩(wěn)固,陳天石身價再度暴漲。
2、為什么是寒武紀
寒武紀股價上漲是不少人都始料未及的,畢竟這家公司無論是從事的領域,還是知名度,都著實小眾了些。
稍微了解股市、了解寒武紀的網友都有一個疑惑,這樣一家業(yè)績平平的企業(yè)為什么會股價暴漲呢?
原因或許很簡單,寒武紀所處的領域——AI芯片,這是現(xiàn)在備受全球矚目的重點領域。
畢竟這兩年什么最熱門,AI。自從ChatGpt橫空出世,引起全世界的好奇和狂熱,OpenAI一躍成為了AI領域領頭羊般的存在,甚至憑借7100億的企業(yè)估值位列2024年·胡潤全球獨角獸榜第三。
AI的巨大商業(yè)價值和發(fā)展?jié)摿梢娨话?,因此越來越多企業(yè)都不惜耗費巨額資金去研發(fā)AI模型。而AI技術的廣泛應用全都離不開一個關鍵——AI芯片,因此它也就成為了研究的重中之重,堪稱“皇冠頂上的明珠”。
AI芯片也被稱為AI加速器或計算卡,即專門用于處理人工智能應用中的大量計算任務的模塊。
傳統(tǒng)芯片架構無法滿足AI應用對算力的極高要求,人工智能算法通常需要大量矩陣運算和并行處理,但傳統(tǒng)芯片處理效率低下。AI芯片則可以專門針對機器學習算法進行優(yōu)化,通過硬件級別的優(yōu)化,能夠以更高效的方式處理大量的并行計算任務,實現(xiàn)較低功耗下的高效AI推理和訓練。
目前AI芯片主要分為GPU 、FPGA 、ASIC以及TPU。
GPU芯片,即圖形處理器,也稱顯示核心、顯示芯片、視覺處理器,是我們普通人比較熟悉的芯片類型,也是最早應用于AI領域的芯片,最初設計主要是為用于處理復雜的圖像和圖形渲染任務。得益于GPU能進行大規(guī)模并行計算的特點,適用于深度學習中的矩陣乘法等操作,GPU因此成為AI早期訓練的核心。NVIDIA在這一領域處于領先地位,其開發(fā)的CUDA編程框架,更是進一步推動了GPU在AI領域的廣泛應用。
圖源:Tonews
FPGA,現(xiàn)場可編程門陣列,是一種可通過硬件編程實現(xiàn)特定功能的芯片。與上述兩者不同,F(xiàn)PGA更加靈活性,可以根據(jù)不同AI模型定制優(yōu)化,能夠在不同任務之間進行快速切換,適用于多樣化AI任務處理場景。目前,微軟等不少公司的云服務都是使用的FPGA。
ASIC芯片,用于專用集成電路的芯片技術,是為特定任務設計的集成電路,其設計圍繞特定AI模型進行,能夠實現(xiàn)均衡能耗。設計和生產成本較高,計算性能高效出色,是大規(guī)模AI推理的理想選擇。目前,ASIC芯片在邊緣計算、自動駕駛等需要低功耗、高效能的領域應用逐漸增多。
TPU芯片,即張量處理器,是Google為機器學習定制的專用芯片,專為Google的深度學習框架TensorFlow而設計。相較于GPU,TPU更加聚焦于神經網絡加速,推理階段表現(xiàn)尤為明顯,其核心優(yōu)化對象為張量運算,因此在處理AI推理任務時,能效表現(xiàn)優(yōu)于傳統(tǒng)的GPU。目前,Google已將其廣泛應用于云服務。
圖源:深圳灣
而寒武紀方面早前已經表明過:寒武紀設計、研發(fā)的智能芯片不屬于GPU,是面向人工智能領域專門設計的芯片。智能芯片的性能和能效優(yōu)勢主要集中于智能應用,在人工智能領域可以替代GPU芯片,但不適用于人工智能之外的其他領域。
寒武紀在人工智能芯片設計行業(yè)擁有豐富的研發(fā)經驗和技術積累,曾多次受邀參加相關技術標準的制定及修訂工作,以及30余項國家標準或團體標準的制定及修訂工作,涉及人工智能芯片硬件、人工智能芯片軟件、人工智能服務器整機及集群等多個技術領域,其中已獲發(fā)布的標準10余項。
因此,寒武紀又被稱為“中國英偉達”,可見其與國際巨頭NVIDIA無論是在技術實力還是應用方面都有一定相似性。毫無疑問,NVIDIA也是寒武紀的對標對象以及超越目標。
寒武紀的智能處理器是專為深度學習和計算密集型應用設計,類似于英偉達的GPU。寒武紀的云端AI芯片“思元”系列和邊緣側AI芯片“思考”系列憑借獨有的MLU(機器學習單元)架構,在云端和終端市場獲得廣泛應用和認可。這類產品布局可對標英偉達的GPU業(yè)務,通過全棧產品滿足不同場景的AI計算需求。
2023年,寒武紀發(fā)布“思元590”智能芯片,性能直接對標NVIDIA核心產品A100。測試結果顯示,該芯片基本支持當下所有主流模型,綜合性能接近A100的80%。在國產AI芯片領域,這一成績含金量不容小覷。
圖源:NVIDIA官網
全球AI產業(yè)正處于一個大爆發(fā)時期,時代風口處,穩(wěn)坐AI芯片頭把交椅的NVIDIA業(yè)績暴漲后,而寒武紀作為國內市場少有的可對標英偉達的稀有股,自然受到了市場的高度重視和投資。
在資本的逐利性驅使下,今年第三季度,華夏基金、易方達基金等多家機構繼續(xù)增持寒武紀股份。截至今年9月底,基金合計持有寒武紀8185.75萬股股份。
所以,寒武紀不算是異軍突起,而是踩準時代風口+自身實力過硬+資本看好投資,所以才有今天股價一路狂飆的現(xiàn)狀。
3、寒武紀仍在困局中
但是,寒武紀的股價上揚依然掩蓋不了它現(xiàn)在的問題。
高股價高市值下卻是完全不能與之匹配的凈利潤虧損現(xiàn)狀,這也是不少網友吐槽寒武紀股價的一點。
圖源:微博
作為一家科技型企業(yè),尤其還是AI芯片這種高精尖領域,寒武紀在研發(fā)上的投入無疑是巨大的。數(shù)據(jù)顯示,寒武紀2019年研發(fā)費用5.43億元,2020年7.68億元,2021年就已經上漲到11.36億元,2022年研發(fā)費用15.23億元,2023年研發(fā)費用11.18億元,2024年前三季度研發(fā)費用6.59億元,近6年的研發(fā)費用合計57.47億元。
但是與持續(xù)的研發(fā)投入不成正比的是公司營收,2021年至2023年,寒武紀營業(yè)收入分別為7.21億元、7.29億元、7.09億元,基本持平。2024年前三季度的營業(yè)收入僅為1.85億元。
在這種極不均衡的投產比之下,寒武紀虧損也是板上釘釘。寒武紀2019年歸母凈利潤虧損11.79億元,2020虧損4.35億元,2021年虧損8.25億元,2022年虧損12.57億元,2023年虧損8.48億元,2024年三季度虧損7.24億元,近6年累計虧損52.68億元。
因此,對于手握多項專利,科技研發(fā)實力雄厚的寒武紀而言,怎樣將現(xiàn)有技術轉化為實際利潤,反哺公司,如何擺脫持續(xù)虧損現(xiàn)狀,收窄虧損甚至實現(xiàn)盈利,就成為了一個無法回避的現(xiàn)實難題。
這次的股價飛漲,能否帶動寒武紀業(yè)績起飛,實現(xiàn)利潤上漲,我們拭目以待。
2、電商號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,如發(fā)現(xiàn)文章、圖片等侵權行為,侵權責任由作者本人承擔。
3、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,請聯(lián)系:info@dsb.cn